“金三银四”春招季来了。大批年轻人在职业赛道上蓄势待发——他们即将从职业院校走向职场,手握一技之长,在智能制造、非遗传承、电商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一步步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一系列利好政策频出,职教生的职业前景正被重新定义。面对就业市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记者通过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征集学子提问,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答疑释惑。
尽快补齐能力短板的五个建议
学生提问:我学的是数控技术专业,但在实习中发现,自己所学技术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我该如何尽快补上这一短板?
浙江师范大学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林伟: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影响下,如今的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学生刚开始面对真实工作场景时,有此感受很正常。学校教育更多是职业准备教育,而实习和入职前的企业培训则为学生提供了从学校到职场的“桥梁”,学生要抓住实习、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话说回来,能认识到这种差距,本身也是一种成长进阶,就像游戏角色突然发现了新地图,虽然暂时打不过“高级怪”,但只要努力,升级之路就在眼前。
这里给有同样困惑的职校学生支几招。
第一,把学校当作“根据地”。尽管技术落后于企业,但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新技术学习提供“作战地图”,有助于大家系统思考实践难题,据此优化行动策略。在实习实训中遇到问题时,有必要翻翻书本寻找理论支撑,或者找学校老师提供思路启发及技术指导。随时与学校老师交流,还能为学校课程更新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为母校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第二,把企业“师父”当作“向导”。企业“师父”实践经验丰富,积累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职场经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敏感性。大家不仅要虚心向他们学习“独门绝技”,积极参与项目实践,还应把“师父”当作引领职业生涯发展的“向导”,让未来之路走得更远更顺。
第三,把AI当作“私人助教”。设备报错代码看不懂?立刻拍照上传,请AI帮你翻译报警代码,再给出3个常见处理步骤。不敢碰工厂的精密焊机?用AI搭建数字孪生车间,它会根据真实参数模拟焊接效果,错了就“时光倒流”重新来过……大家应不断提升与AI合作开展工作的能力,它将成为你最好的“私人助教”。
第四,把线上资源当作“随身外挂”。如今,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种知识或技术,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优质教学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有上万门在线精品课程,其他网络平台也为大家学习各种技能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大家需用好这些免费的“随身外挂”,成为一名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第五,把同事变成“队友”。职场不是单机游戏,组队打怪效率更高。要向技术高手多请教学习,更要打造学习共同体,建立实习生虚拟学习平台,在分享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持之以恒方能成为岗位需要的“技术能手”。
越来越多岗位认“能力”而非“学历”
学生提问:学长们说,我们干技术的都有职业“天花板”,发展后劲不足。真是这样吗?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匡瑛:技术工种是否存在“天花板”,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职业发展路径。过去,技能岗位的成长空间确实有限,许多职校毕业生进入工厂或企业后,往往停留在一线操作层面,上升通道不够通畅。然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成长路径正被重新定义,技能型人才上升空间也在不断拓展。
从政策层面来看,职业教育体系正向纵深发展,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路径愈发清晰。近年来,我国推动“职教高考”“新八级工”制度等改革,职教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职教本科等方式继续深造,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技师评定等方式实现职业晋级。许多行业已经打破了学历“天花板”,越来越多的岗位认“能力”而非“学历”。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岗位正在向智能化、复合型方向升级。传统的“手艺活”正在与人工智能、数字化深度融合。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一名普通钳工只能在钳工的进阶路上发展,但如今,掌握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制造技术的技工,已能向工程师、设备管理、工艺优化等岗位迈进。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技术岗位的成长关键在于持续学习和能力拓展。职业发展不是静态的,技能工人如果满足于基础操作,确实会面临发展瓶颈。但如果能在技术深度、管理能力、行业前沿等方面不断提升,在岗位上不断成长,就能开辟更多职业可能。许多高技能人才起点并不高,但通过不断进修、考取更高级别职业证书,逐步成长为行家里手、技术骨干,甚至创立自己的工坊、工作室,成为“技能创业者”。例如,全国劳动模范高凤林,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航天发动机焊接专家,攻克多项核心技术,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并带领团队培养出众多高端技术人才。因此,技能型人才成长远不止一条路径,关键在于能否不断提升自我,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正在被社会重新认知,高端技能人才的收入、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据人社部统计,高级技师薪资已与工程师岗位持平,部分高技能人才年薪甚至超过本科毕业生,技能型人才薪资分配模式正在逐步向市场价值导向转变。因此,职校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发展方向——既可以向更精尖的技术领域迈进,也可以向管理、研发、培训等多元岗位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