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条件和社会群体怎样发展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容动摇”“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更好激励工人阶级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劳模精神,形成榜样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新创造。劳模是卓越的劳动者,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要以劳模精神启智润心,激励工人阶级在平凡岗位上敢闯敢干、建功立业,以职业精神、专业精神争创一流、争做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形成榜样的力量,感召、鼓舞更多普通劳动群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不断在自己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中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弘扬劳动精神,汇聚广泛力量。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创新潜能、创造活力,激励广大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依靠勤劳双手、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广大劳动群众发扬劳动精神、挥洒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澎湃洪流。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工匠精神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诗经》中吟诵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长城、故宫的宏大壮观,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激励劳动者练就卓越技能,能够更好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生产车间,就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激励广大劳动群众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创造条件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有机融合,必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必须积极创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利条件,更加有效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创新创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勠力同心、接续奋斗。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做好工人阶级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工人阶级心中落地生根。特别是要结合实际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引领,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形势新特征,创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用直接直达的传播手段和更加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努力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鼓励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加国情研修,鼓励支持产业工人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劳动群众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广大劳动群众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对劳动者各方面权利的保障。要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稳步增进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福祉,强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权重,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既鼓励优秀劳动者脱颖而出,也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要营造稳定良好的经济环境,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积极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和就业质量提升,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增进全社会对技能人才认可认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更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广大劳动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态势,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根据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创造更多职业培训、劳动技能提升机会,健全职业发展体制机制,畅通技术工人成才通道,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有利职业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