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发布文章《沧州工贸学校: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报道了我校通过构建“五实”特色党建品牌,深化党建与业务“一融双高”,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沧州工贸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融合为准则,大力实施“1214”党建工程,全力深化党建与业务“一融双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发展之路。
1、党建领航,提升治理能力,掌舵发展航向
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始终履行好把方向的职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治理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修订完善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目标一致,同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组织制定和修订学校章程,坚持依法依学校章程办学。学校党委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统筹抓好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发展布局谋篇,完成学校改革方案、“三定”方案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强劲动力。
2、思想铸魂,筑牢信仰根基,凝聚奋进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党委始终将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扎实的思想建设筑牢发展根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必修课,确保思想上跟紧党中央步伐。常态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通过专题党课、红色研学、红色剧本沙盘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学校党委以“解放思想 改革发展 转型升级 担当实干”思想大讨论活动为重要抓手,深化思想建设实效。全体教职工通过专题学习、集中讨论、支部讨论、座谈会等环节,进一步认清职业教育改革紧迫形势,凝聚“转型势在必行、实干成就未来”的强烈共识。
学校党委构建多层次宣讲体系,组建党委宣讲团、师生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等主题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引导师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筑牢了师生的信仰之基。
3、五实铸魂,创建党建品牌,聚力赋能强基
党建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根”与“魂”。沧州工贸学校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凝练形成以“育人笃实、教学求实、工作踏实、管理务实、服务诚实”为核心的“五实”精神体系,并以此为根基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学校以成功入选第二批“河北省中小学校党建示范校培育创建单位”为契机,进一步擦亮“五实”党建品牌,将示范创建与日常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对标创建标准,细化任务清单,在筑牢组织基础、创新活动载体、深化育人实效等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党员教师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中担当作为;健全“双培养”机制,促进骨干力量与党员队伍双向赋能;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与榜样宣传活动,以正向引导凝聚师生奋进力量。以此推动党建工作从“达标规范”向“示范引领”跃升,在沧州工贸学校营造出“人人讲五实、事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使“五实”党建品牌真正成为凝聚师生力量、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旗帜。
4、深耕思政,筑牢立德树人,践行育人使命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以“五实”党建品牌为引领,紧扣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依托思政教育综合体验中心,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多元化”的思政育人新模式,让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变为“情感共鸣”,从“课堂讲授”延伸到“实践体验”。
搭建思政教育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推动思政教育贯通发展,沧州工贸学校依托校思政教育综合体验中心资源牵头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基地,与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及市区多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平台,推动思政教育内容、方法、资源在不同学段有效衔接,形成“高校引领、中职示范、中小学联动”的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格局。
创新沉浸式教学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学校将“五实”精神中的“教学求实”理念融入教学创新,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开展“红色剧本杀”教学活动,选取巴黎和会、遵义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编写《巴黎和会》《莫高哭》《抗日保卫战》等剧本,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重温历史细节、感悟历史逻辑,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学校以“搭平台、优内容、强队伍、建制度”为主要抓手,以系统思维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坚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理念,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围绕“五实”党建品牌内涵,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专项行动,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